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宣讲人: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王然
各位同学:
大家好!100年前的7月23日,在上海的法租界望志路的一座阁楼里,正在进行着一次秘密会议,出席会议的只有以李达、董必武、毛泽东等为代表的13 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会议闭幕之后,国内的媒体也并没有做太多的报道,一切仿佛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由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她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正是这样一个党,引领着我们十几亿的人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焦村,重温一下东焦村的党史。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
东焦是一片希望的热土,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王克新,也培养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光荣厚重的历史,是前人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焦,重温一段段发生在家乡的英雄故事。
一、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王克新。
东焦村坐落于鹿泉区西北边沿,距获鹿城20公里,北与平山县、西与井陉县接壤,1943年以前隶属井陉县。据《东焦村志》记载,王克新是井陉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是在井陉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真理的先驱。(视频了解王克新)
王克新,乳名臭和,又名王立斤、王大宾,号涤生。1904年出生在河北省井陉县东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王计成是一个普通农民。克新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排行老四。他从小就有反抗精神,经常带小伙伴砸佛爷、拆庙宇,还到邻村唱戏宣传破除迷信。在井陉威州高小毕业以后,王克新考入河北省顺德(今邢台)第四师范学校,接触到进步书刊和革命思想。他阅读了李大钊等撰写的革命文章,启发了政治觉悟。1921年暑假,自费进京求教,加入到李大钊创办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王克新从顺德师范毕业后回到井陉县,以县立高小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服从组织安排,王克新调往河南开封,任豫北宣传队队长,开展工农运动,曾组织学生、工人和农民声援上海“五卅”运动。1926年,王克新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农民部部长,大力组织开展河南的农民运动,领导发动豫西部分部队和农民武装,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四五月间,王克新在洛阳、郑州指挥工人和农民武装,破坏交通,袭击奉军后方,策应国民联军冯玉祥部东征入豫。
1927年10月,王克新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农民部部长兼任中共豫东南特委书记,前往信阳、确山、汝南等地建立特委和县委机关,作为豫东南农民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部署发动农民武装斗争。1927年11月领导确山农民武装起义,12月2日,王克新在汝南县王楼村指挥百余人的工农革命军,击败进犯的敌军一个团,亲率十余人冲锋,毙敌60余人,战斗中身负重伤,12月9日在驻马店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11年6月,时任鹿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东焦人安明法写诗《悼王克新烈士》:“少小离家赴国难,桐柏山上点烽烟。振臂高呼农运起,指点江山学运酣。廿七秋收掀暴动,工农当家第一县。沙场驰骋慷慨死,留得全党痛黯然。” 2012年4月,河北省英烈纪念园隆重举行王克新纪念铜像揭幕仪式,缅怀这位革命先烈。
二、抗日英雄谱——挂云山六壮士。
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抗战的视频。
挂云山,位于鹿泉、平山、井陉三县(区)的交界处,东焦村南3.5公里,距石家庄市20公里,东望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顾莽莽苍苍的太行群峰,素有“小泰山”之称。挂云山西峰称青泉观,又称“观日峰”,是登高观日出的胜地。山顶建有祭烈台和烈士纪念亭。在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在这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挂云山战斗”,涌现出吕秀兰等“挂云山六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1940年九月初,“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破击正太路的晋察冀军区左纵队奉命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转移。9月5日,驻石家庄等地日军集中兵力围追堵截,企图把转移部队消灭在滹沱河畔。为有效拖住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晋察冀第四军区平井获支队三中队队长李鸿山和区大队妇女部部长吕秀兰登上挂云山察看地形,进行战斗部署。
挂云山主峰南北两面都是万丈悬崖,西面山势较缓,有“之”字形小道通到山顶。东面是比主峰略低的卧狼垴,中间有跨越山峡的石梯相连,卧狼垴的东北面也是悬崖陡壁。吕秀兰带三中队的一个机枪组和区小队及民兵守卫卧狼垴这个制高点。由李鸿山中队长带领两个排和三峪、上庄两村民兵把守主峰,扼住通往挂云山的通道。儿童团和群众撤离山顶,隐藏在卧狼垴北壁半山腰的白云洞内。
6日黎明,从井陉县威州赶来的日军行至三裕、上庄。三中队故意鸣枪、吹号引诱敌人。8时许,约三四千日伪军从锅帽山、黄岩岭、骑鞍寨、岭口梁对挂云山形成合围之势。10时许,日伪军沿西侧“之”字形小道向挂云山发起进攻,据守挂云山的八路军战士、民兵以不足200人的兵力,克服武器简陋,弹药不足等困难。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锋。战至中午时分,毫无寸进的敌人从石家庄调来飞机进行空中侦察。趁此机会,李鸿山和吕秀兰分头检查阵地,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到天黑,完成阻敌任务。正患疟疾的李鸿山检查完毕,和吕秀兰在主峰碰头时,敌人的山炮开始轰击。李鸿山爬上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上观察敌情时,突然被一颗飞弹击中牺牲。指挥战斗的重任全压在了吕秀兰的肩上。吕秀兰让基干队员李芳芳代替她在卧狼垴指挥,而她到主峰担任起指挥全山的战斗任务。
敌人在佯攻两侧的同时,集中火力强攻卧狼垴。猛烈的火力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一个又一个战士牺牲了,最后只剩下李芳芳一个人。他光着膀子端着机枪独守卧狼垴,冲上来的敌人见只有他一个人,端着刺刀向他逼来。李芳芳冲着敌群一阵横扫,但子弹很快用光了。他扔掉机枪,抓起手榴弹左右开弓向敌人甩去。当敌人又一次向他扑来时,他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插在怀里,把战友们的枪摔断,一截截向敌人砸去。敌人再次向他扑来,李芳芳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18岁。
正在西边指挥战斗的吕秀兰忽然听不到卧狼垴的枪声,顿感情况不好,急忙组织火力支援。但是日伪军已经控制了卧狼垴,密集的子弹打的队员们无法前进。这时,两边的敌人实施了强攻,企图夹击留在主峰的游击队员。吕秀兰等人腹背受敌,子弹也不多了,这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吕秀兰见牵制敌人的任务已经完成,隐蔽在山上白云洞的干部群众安然无恙,于是决定带领刘贵子等五名战士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但是敌人的火力太强,突围的五六十名战士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俘,只有少数熟悉地形的青年、区小队的同志藏了起来。
留在主峰的吕秀兰等六人打完子弹,把枪摔坏,拿着仅有的几颗手榴弹从主峰的元春庙冲出来分头突围。敌人见山上只剩下六个人,于是停止射击,一起围上来想抓活的。此时,吕秀兰已无路可退,她不等敌人靠近,就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紧跟在吕秀兰身后,十五六岁的康三堂、李书祥也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跳了下去,接着三中队的炊事员刘贵子、战士康英英,区公所助理员康二旦也跳下悬崖。
太阳落山时分,日军占领了挂云山,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和他们三四千人拼杀了一天的竟然是当地的一些“土八路”。已知上当的敌人,只好强打精神,拖着50多个伤兵和100多具尸体离开了挂云山。挂云山六壮士的英雄事迹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东焦村民安志生赋诗《登挂云山》: “一山削立刺白云,仙树琼阁缥缈中。轻雾缭绕脚下走,群峰起伏海浪涌。纪念亭畔千鸟舞,舍身崖边万木吟。取义巾帼惊倭寇,留得云山万古青。”
2013年,“挂云山六壮士”的英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他们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后来人。
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在东焦。
大家都知道,《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与东焦结缘,在东焦村走过一段峥嵘岁月。
宜安镇东焦村地处平山、井陉、鹿泉三县(区)交界处,四面环山,这里距离《人民日报》创刊地平山县里庄村仅五公里。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社将采访部和行政后勤等单位设在东焦村。同年10月20日,为躲避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报社编辑部及经理部、印刷厂全部进驻东焦村。自此,人民日报在东焦村开启了145天的峥嵘岁月。
来到东焦西队村栅井街胡同19号,灰墙老屋在阳光下显得寂静古朴,这里,便是人民日报社在东焦村的旧址。73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东焦村迎来了一队特别的队伍,他们是从晋冀鲁豫来的“北上记者团”。当时,根据时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张磐石的指示,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决定,由若干名记者组成“北上记者团”选择冀南、太行和冀中地区的3个点,采访土地改革、生产等情况,同时向华北中央局驻地附近靠拢。
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不久,报社加紧实施培训计划。1948年7月底,在正定的华北大学,招收20多名青年学生,充实人民日报队伍。9月3日,报名学生离开正定前往东焦村。1948年底,平津战役全面展开,新闻干部培训班宣告结束。12月25日分配工作后,学员们开启了他们新闻记者生涯。
1948年10月下旬,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组织一支多达五个师的快速机动部队,从北京出发南下突袭石家庄及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做好军事部署的同时,毛泽东主席自1948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连续发了三篇电讯稿,通过驻东焦村的编辑部、印刷厂,及时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发往全国各地,唱了一出现代“空城计”,留下了“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
《人民日报》迁来东焦村时,计有上千名干部职工进驻,大车小辆、骡马牲口、电台、排字房、印刷厂一大堆,给住房本不宽裕的东焦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乡亲们没有怨言,腾出最好的房子给报社人员居住,把他们当成亲人。据东焦东队退休教师孙志良说,那时村东这一片,几乎各家各户都住着报社的人。他家的住房条件较好,住着八九个人。何长喜的妻子王竹华说,那时她还年轻,刚结婚不久,报社的人称她大嫂,叫得她还有些不好意思。何长喜把宽敞明亮的北屋腾出来给报社,自己一家人虽然挤在低矮的小南屋,心里也觉得十分舒畅。特别是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更增添了几分骄傲。那时北屋的隔间墙都打掉了,屋里放着铅字架,工人们就在这屋里捡字,晚上要点上大汽灯,排好的版送到安新树家打底型,浇铸铅版。这些版从这里装上毛驴驮运,送到十里外的里庄印刷。村民孙成雪就给报社赶过毛驴。王顺虎家安装着两部电台,少年王顺虎听过耳机说话,这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东队安德顺家住过报社美术编辑李琦,李琦的女儿就是由安德顺的母亲给领大的。几十年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有断。
1949年3月8日和14日,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分两批从东焦村迁入北京。人民日报社在东焦和里庄的日子里,发刊量达44000多份。用人背驴驮的方式从这里送到各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鼓舞着华北广大人民团结奋斗,见证着中国重大历史转折。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时间来到2012年6月27日,我区到北京组织了《人民日报》在东焦老报人座谈会,张磐石、杨沫的后人以及曾经在东焦村《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的姚勤、伊之、林晰、刘振祥等老同志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同年10月,《人民日报在东焦》一书发行。2016年,“人民日报在东焦”陈列馆在东焦西队村一处旧址上开馆,并列为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在东焦西队村各处,不管是村里的老人还是新时代的好青年,大家都对《人民日报》在东焦的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东焦村民高廷良写作《七律・春染东焦》:“曙色凝霞彩凤来,东焦胜地聚英才。人民喜展高姿态,日报荣登大舞台。版面清新传道义,文章犀利荡尘埃。墨香遥寄春消息,风暖桃花九域开。”
“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在学习党史中领悟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敢于担当履职,有所作为。在“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新局、育新机、谋新篇,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宣讲人: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王然
各位同学:
大家好!100年前的7月23日,在上海的法租界望志路的一座阁楼里,正在进行着一次秘密会议,出席会议的只有以李达、董必武、毛泽东等为代表的13 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会议闭幕之后,国内的媒体也并没有做太多的报道,一切仿佛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由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她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正是这样一个党,引领着我们十几亿的人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焦村,重温一下东焦村的党史。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
东焦是一片希望的热土,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王克新,也培养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光荣厚重的历史,是前人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焦,重温一段段发生在家乡的英雄故事。
一、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王克新。
东焦村坐落于鹿泉区西北边沿,距获鹿城20公里,北与平山县、西与井陉县接壤,1943年以前隶属井陉县。据《东焦村志》记载,王克新是井陉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是在井陉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真理的先驱。(视频了解王克新)
王克新,乳名臭和,又名王立斤、王大宾,号涤生。1904年出生在河北省井陉县东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王计成是一个普通农民。克新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排行老四。他从小就有反抗精神,经常带小伙伴砸佛爷、拆庙宇,还到邻村唱戏宣传破除迷信。在井陉威州高小毕业以后,王克新考入河北省顺德(今邢台)第四师范学校,接触到进步书刊和革命思想。他阅读了李大钊等撰写的革命文章,启发了政治觉悟。1921年暑假,自费进京求教,加入到李大钊创办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王克新从顺德师范毕业后回到井陉县,以县立高小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服从组织安排,王克新调往河南开封,任豫北宣传队队长,开展工农运动,曾组织学生、工人和农民声援上海“五卅”运动。1926年,王克新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农民部部长,大力组织开展河南的农民运动,领导发动豫西部分部队和农民武装,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四五月间,王克新在洛阳、郑州指挥工人和农民武装,破坏交通,袭击奉军后方,策应国民联军冯玉祥部东征入豫。
1927年10月,王克新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农民部部长兼任中共豫东南特委书记,前往信阳、确山、汝南等地建立特委和县委机关,作为豫东南农民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部署发动农民武装斗争。1927年11月领导确山农民武装起义,12月2日,王克新在汝南县王楼村指挥百余人的工农革命军,击败进犯的敌军一个团,亲率十余人冲锋,毙敌60余人,战斗中身负重伤,12月9日在驻马店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11年6月,时任鹿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东焦人安明法写诗《悼王克新烈士》:“少小离家赴国难,桐柏山上点烽烟。振臂高呼农运起,指点江山学运酣。廿七秋收掀暴动,工农当家第一县。沙场驰骋慷慨死,留得全党痛黯然。” 2012年4月,河北省英烈纪念园隆重举行王克新纪念铜像揭幕仪式,缅怀这位革命先烈。
二、抗日英雄谱——挂云山六壮士。
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抗战的视频。
挂云山,位于鹿泉、平山、井陉三县(区)的交界处,东焦村南3.5公里,距石家庄市20公里,东望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顾莽莽苍苍的太行群峰,素有“小泰山”之称。挂云山西峰称青泉观,又称“观日峰”,是登高观日出的胜地。山顶建有祭烈台和烈士纪念亭。在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在这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挂云山战斗”,涌现出吕秀兰等“挂云山六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1940年九月初,“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破击正太路的晋察冀军区左纵队奉命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转移。9月5日,驻石家庄等地日军集中兵力围追堵截,企图把转移部队消灭在滹沱河畔。为有效拖住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晋察冀第四军区平井获支队三中队队长李鸿山和区大队妇女部部长吕秀兰登上挂云山察看地形,进行战斗部署。
挂云山主峰南北两面都是万丈悬崖,西面山势较缓,有“之”字形小道通到山顶。东面是比主峰略低的卧狼垴,中间有跨越山峡的石梯相连,卧狼垴的东北面也是悬崖陡壁。吕秀兰带三中队的一个机枪组和区小队及民兵守卫卧狼垴这个制高点。由李鸿山中队长带领两个排和三峪、上庄两村民兵把守主峰,扼住通往挂云山的通道。儿童团和群众撤离山顶,隐藏在卧狼垴北壁半山腰的白云洞内。
6日黎明,从井陉县威州赶来的日军行至三裕、上庄。三中队故意鸣枪、吹号引诱敌人。8时许,约三四千日伪军从锅帽山、黄岩岭、骑鞍寨、岭口梁对挂云山形成合围之势。10时许,日伪军沿西侧“之”字形小道向挂云山发起进攻,据守挂云山的八路军战士、民兵以不足200人的兵力,克服武器简陋,弹药不足等困难。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锋。战至中午时分,毫无寸进的敌人从石家庄调来飞机进行空中侦察。趁此机会,李鸿山和吕秀兰分头检查阵地,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到天黑,完成阻敌任务。正患疟疾的李鸿山检查完毕,和吕秀兰在主峰碰头时,敌人的山炮开始轰击。李鸿山爬上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上观察敌情时,突然被一颗飞弹击中牺牲。指挥战斗的重任全压在了吕秀兰的肩上。吕秀兰让基干队员李芳芳代替她在卧狼垴指挥,而她到主峰担任起指挥全山的战斗任务。
敌人在佯攻两侧的同时,集中火力强攻卧狼垴。猛烈的火力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一个又一个战士牺牲了,最后只剩下李芳芳一个人。他光着膀子端着机枪独守卧狼垴,冲上来的敌人见只有他一个人,端着刺刀向他逼来。李芳芳冲着敌群一阵横扫,但子弹很快用光了。他扔掉机枪,抓起手榴弹左右开弓向敌人甩去。当敌人又一次向他扑来时,他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插在怀里,把战友们的枪摔断,一截截向敌人砸去。敌人再次向他扑来,李芳芳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18岁。
正在西边指挥战斗的吕秀兰忽然听不到卧狼垴的枪声,顿感情况不好,急忙组织火力支援。但是日伪军已经控制了卧狼垴,密集的子弹打的队员们无法前进。这时,两边的敌人实施了强攻,企图夹击留在主峰的游击队员。吕秀兰等人腹背受敌,子弹也不多了,这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吕秀兰见牵制敌人的任务已经完成,隐蔽在山上白云洞的干部群众安然无恙,于是决定带领刘贵子等五名战士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但是敌人的火力太强,突围的五六十名战士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俘,只有少数熟悉地形的青年、区小队的同志藏了起来。
留在主峰的吕秀兰等六人打完子弹,把枪摔坏,拿着仅有的几颗手榴弹从主峰的元春庙冲出来分头突围。敌人见山上只剩下六个人,于是停止射击,一起围上来想抓活的。此时,吕秀兰已无路可退,她不等敌人靠近,就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紧跟在吕秀兰身后,十五六岁的康三堂、李书祥也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跳了下去,接着三中队的炊事员刘贵子、战士康英英,区公所助理员康二旦也跳下悬崖。
太阳落山时分,日军占领了挂云山,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和他们三四千人拼杀了一天的竟然是当地的一些“土八路”。已知上当的敌人,只好强打精神,拖着50多个伤兵和100多具尸体离开了挂云山。挂云山六壮士的英雄事迹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东焦村民安志生赋诗《登挂云山》: “一山削立刺白云,仙树琼阁缥缈中。轻雾缭绕脚下走,群峰起伏海浪涌。纪念亭畔千鸟舞,舍身崖边万木吟。取义巾帼惊倭寇,留得云山万古青。”
2013年,“挂云山六壮士”的英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他们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后来人。
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在东焦。
大家都知道,《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与东焦结缘,在东焦村走过一段峥嵘岁月。
宜安镇东焦村地处平山、井陉、鹿泉三县(区)交界处,四面环山,这里距离《人民日报》创刊地平山县里庄村仅五公里。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社将采访部和行政后勤等单位设在东焦村。同年10月20日,为躲避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报社编辑部及经理部、印刷厂全部进驻东焦村。自此,人民日报在东焦村开启了145天的峥嵘岁月。
来到东焦西队村栅井街胡同19号,灰墙老屋在阳光下显得寂静古朴,这里,便是人民日报社在东焦村的旧址。73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东焦村迎来了一队特别的队伍,他们是从晋冀鲁豫来的“北上记者团”。当时,根据时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张磐石的指示,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决定,由若干名记者组成“北上记者团”选择冀南、太行和冀中地区的3个点,采访土地改革、生产等情况,同时向华北中央局驻地附近靠拢。
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不久,报社加紧实施培训计划。1948年7月底,在正定的华北大学,招收20多名青年学生,充实人民日报队伍。9月3日,报名学生离开正定前往东焦村。1948年底,平津战役全面展开,新闻干部培训班宣告结束。12月25日分配工作后,学员们开启了他们新闻记者生涯。
1948年10月下旬,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组织一支多达五个师的快速机动部队,从北京出发南下突袭石家庄及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做好军事部署的同时,毛泽东主席自1948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连续发了三篇电讯稿,通过驻东焦村的编辑部、印刷厂,及时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发往全国各地,唱了一出现代“空城计”,留下了“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
《人民日报》迁来东焦村时,计有上千名干部职工进驻,大车小辆、骡马牲口、电台、排字房、印刷厂一大堆,给住房本不宽裕的东焦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乡亲们没有怨言,腾出最好的房子给报社人员居住,把他们当成亲人。据东焦东队退休教师孙志良说,那时村东这一片,几乎各家各户都住着报社的人。他家的住房条件较好,住着八九个人。何长喜的妻子王竹华说,那时她还年轻,刚结婚不久,报社的人称她大嫂,叫得她还有些不好意思。何长喜把宽敞明亮的北屋腾出来给报社,自己一家人虽然挤在低矮的小南屋,心里也觉得十分舒畅。特别是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更增添了几分骄傲。那时北屋的隔间墙都打掉了,屋里放着铅字架,工人们就在这屋里捡字,晚上要点上大汽灯,排好的版送到安新树家打底型,浇铸铅版。这些版从这里装上毛驴驮运,送到十里外的里庄印刷。村民孙成雪就给报社赶过毛驴。王顺虎家安装着两部电台,少年王顺虎听过耳机说话,这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东队安德顺家住过报社美术编辑李琦,李琦的女儿就是由安德顺的母亲给领大的。几十年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有断。
1949年3月8日和14日,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分两批从东焦村迁入北京。人民日报社在东焦和里庄的日子里,发刊量达44000多份。用人背驴驮的方式从这里送到各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鼓舞着华北广大人民团结奋斗,见证着中国重大历史转折。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时间来到2012年6月27日,我区到北京组织了《人民日报》在东焦老报人座谈会,张磐石、杨沫的后人以及曾经在东焦村《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的姚勤、伊之、林晰、刘振祥等老同志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同年10月,《人民日报在东焦》一书发行。2016年,“人民日报在东焦”陈列馆在东焦西队村一处旧址上开馆,并列为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在东焦西队村各处,不管是村里的老人还是新时代的好青年,大家都对《人民日报》在东焦的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东焦村民高廷良写作《七律・春染东焦》:“曙色凝霞彩凤来,东焦胜地聚英才。人民喜展高姿态,日报荣登大舞台。版面清新传道义,文章犀利荡尘埃。墨香遥寄春消息,风暖桃花九域开。”
“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在学习党史中领悟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敢于担当履职,有所作为。在“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新局、育新机、谋新篇,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宣讲人: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王然
各位同学:
大家好!100年前的7月23日,在上海的法租界望志路的一座阁楼里,正在进行着一次秘密会议,出席会议的只有以李达、董必武、毛泽东等为代表的13 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本次会议的召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会议闭幕之后,国内的媒体也并没有做太多的报道,一切仿佛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由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她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正是这样一个党,引领着我们十几亿的人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焦村,重温一下东焦村的党史。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
东焦是一片希望的热土,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王克新,也培养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光荣厚重的历史,是前人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焦,重温一段段发生在家乡的英雄故事。
一、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王克新。
东焦村坐落于鹿泉区西北边沿,距获鹿城20公里,北与平山县、西与井陉县接壤,1943年以前隶属井陉县。据《东焦村志》记载,王克新是井陉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是在井陉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真理的先驱。(视频了解王克新)
王克新,乳名臭和,又名王立斤、王大宾,号涤生。1904年出生在河北省井陉县东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王计成是一个普通农民。克新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排行老四。他从小就有反抗精神,经常带小伙伴砸佛爷、拆庙宇,还到邻村唱戏宣传破除迷信。在井陉威州高小毕业以后,王克新考入河北省顺德(今邢台)第四师范学校,接触到进步书刊和革命思想。他阅读了李大钊等撰写的革命文章,启发了政治觉悟。1921年暑假,自费进京求教,加入到李大钊创办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王克新从顺德师范毕业后回到井陉县,以县立高小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服从组织安排,王克新调往河南开封,任豫北宣传队队长,开展工农运动,曾组织学生、工人和农民声援上海“五卅”运动。1926年,王克新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农民部部长,大力组织开展河南的农民运动,领导发动豫西部分部队和农民武装,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四五月间,王克新在洛阳、郑州指挥工人和农民武装,破坏交通,袭击奉军后方,策应国民联军冯玉祥部东征入豫。
1927年10月,王克新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农民部部长兼任中共豫东南特委书记,前往信阳、确山、汝南等地建立特委和县委机关,作为豫东南农民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部署发动农民武装斗争。1927年11月领导确山农民武装起义,12月2日,王克新在汝南县王楼村指挥百余人的工农革命军,击败进犯的敌军一个团,亲率十余人冲锋,毙敌60余人,战斗中身负重伤,12月9日在驻马店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11年6月,时任鹿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东焦人安明法写诗《悼王克新烈士》:“少小离家赴国难,桐柏山上点烽烟。振臂高呼农运起,指点江山学运酣。廿七秋收掀暴动,工农当家第一县。沙场驰骋慷慨死,留得全党痛黯然。” 2012年4月,河北省英烈纪念园隆重举行王克新纪念铜像揭幕仪式,缅怀这位革命先烈。
二、抗日英雄谱——挂云山六壮士。
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抗战的视频。
挂云山,位于鹿泉、平山、井陉三县(区)的交界处,东焦村南3.5公里,距石家庄市20公里,东望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顾莽莽苍苍的太行群峰,素有“小泰山”之称。挂云山西峰称青泉观,又称“观日峰”,是登高观日出的胜地。山顶建有祭烈台和烈士纪念亭。在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在这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挂云山战斗”,涌现出吕秀兰等“挂云山六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1940年九月初,“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破击正太路的晋察冀军区左纵队奉命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转移。9月5日,驻石家庄等地日军集中兵力围追堵截,企图把转移部队消灭在滹沱河畔。为有效拖住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晋察冀第四军区平井获支队三中队队长李鸿山和区大队妇女部部长吕秀兰登上挂云山察看地形,进行战斗部署。
挂云山主峰南北两面都是万丈悬崖,西面山势较缓,有“之”字形小道通到山顶。东面是比主峰略低的卧狼垴,中间有跨越山峡的石梯相连,卧狼垴的东北面也是悬崖陡壁。吕秀兰带三中队的一个机枪组和区小队及民兵守卫卧狼垴这个制高点。由李鸿山中队长带领两个排和三峪、上庄两村民兵把守主峰,扼住通往挂云山的通道。儿童团和群众撤离山顶,隐藏在卧狼垴北壁半山腰的白云洞内。
6日黎明,从井陉县威州赶来的日军行至三裕、上庄。三中队故意鸣枪、吹号引诱敌人。8时许,约三四千日伪军从锅帽山、黄岩岭、骑鞍寨、岭口梁对挂云山形成合围之势。10时许,日伪军沿西侧“之”字形小道向挂云山发起进攻,据守挂云山的八路军战士、民兵以不足200人的兵力,克服武器简陋,弹药不足等困难。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锋。战至中午时分,毫无寸进的敌人从石家庄调来飞机进行空中侦察。趁此机会,李鸿山和吕秀兰分头检查阵地,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到天黑,完成阻敌任务。正患疟疾的李鸿山检查完毕,和吕秀兰在主峰碰头时,敌人的山炮开始轰击。李鸿山爬上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上观察敌情时,突然被一颗飞弹击中牺牲。指挥战斗的重任全压在了吕秀兰的肩上。吕秀兰让基干队员李芳芳代替她在卧狼垴指挥,而她到主峰担任起指挥全山的战斗任务。
敌人在佯攻两侧的同时,集中火力强攻卧狼垴。猛烈的火力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一个又一个战士牺牲了,最后只剩下李芳芳一个人。他光着膀子端着机枪独守卧狼垴,冲上来的敌人见只有他一个人,端着刺刀向他逼来。李芳芳冲着敌群一阵横扫,但子弹很快用光了。他扔掉机枪,抓起手榴弹左右开弓向敌人甩去。当敌人又一次向他扑来时,他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插在怀里,把战友们的枪摔断,一截截向敌人砸去。敌人再次向他扑来,李芳芳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18岁。
正在西边指挥战斗的吕秀兰忽然听不到卧狼垴的枪声,顿感情况不好,急忙组织火力支援。但是日伪军已经控制了卧狼垴,密集的子弹打的队员们无法前进。这时,两边的敌人实施了强攻,企图夹击留在主峰的游击队员。吕秀兰等人腹背受敌,子弹也不多了,这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吕秀兰见牵制敌人的任务已经完成,隐蔽在山上白云洞的干部群众安然无恙,于是决定带领刘贵子等五名战士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但是敌人的火力太强,突围的五六十名战士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俘,只有少数熟悉地形的青年、区小队的同志藏了起来。
留在主峰的吕秀兰等六人打完子弹,把枪摔坏,拿着仅有的几颗手榴弹从主峰的元春庙冲出来分头突围。敌人见山上只剩下六个人,于是停止射击,一起围上来想抓活的。此时,吕秀兰已无路可退,她不等敌人靠近,就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紧跟在吕秀兰身后,十五六岁的康三堂、李书祥也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跳了下去,接着三中队的炊事员刘贵子、战士康英英,区公所助理员康二旦也跳下悬崖。
太阳落山时分,日军占领了挂云山,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和他们三四千人拼杀了一天的竟然是当地的一些“土八路”。已知上当的敌人,只好强打精神,拖着50多个伤兵和100多具尸体离开了挂云山。挂云山六壮士的英雄事迹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东焦村民安志生赋诗《登挂云山》: “一山削立刺白云,仙树琼阁缥缈中。轻雾缭绕脚下走,群峰起伏海浪涌。纪念亭畔千鸟舞,舍身崖边万木吟。取义巾帼惊倭寇,留得云山万古青。”
2013年,“挂云山六壮士”的英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他们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后来人。
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在东焦。
大家都知道,《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与东焦结缘,在东焦村走过一段峥嵘岁月。
宜安镇东焦村地处平山、井陉、鹿泉三县(区)交界处,四面环山,这里距离《人民日报》创刊地平山县里庄村仅五公里。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社将采访部和行政后勤等单位设在东焦村。同年10月20日,为躲避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报社编辑部及经理部、印刷厂全部进驻东焦村。自此,人民日报在东焦村开启了145天的峥嵘岁月。
来到东焦西队村栅井街胡同19号,灰墙老屋在阳光下显得寂静古朴,这里,便是人民日报社在东焦村的旧址。73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东焦村迎来了一队特别的队伍,他们是从晋冀鲁豫来的“北上记者团”。当时,根据时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张磐石的指示,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决定,由若干名记者组成“北上记者团”选择冀南、太行和冀中地区的3个点,采访土地改革、生产等情况,同时向华北中央局驻地附近靠拢。
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不久,报社加紧实施培训计划。1948年7月底,在正定的华北大学,招收20多名青年学生,充实人民日报队伍。9月3日,报名学生离开正定前往东焦村。1948年底,平津战役全面展开,新闻干部培训班宣告结束。12月25日分配工作后,学员们开启了他们新闻记者生涯。
1948年10月下旬,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组织一支多达五个师的快速机动部队,从北京出发南下突袭石家庄及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做好军事部署的同时,毛泽东主席自1948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连续发了三篇电讯稿,通过驻东焦村的编辑部、印刷厂,及时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发往全国各地,唱了一出现代“空城计”,留下了“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
《人民日报》迁来东焦村时,计有上千名干部职工进驻,大车小辆、骡马牲口、电台、排字房、印刷厂一大堆,给住房本不宽裕的东焦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乡亲们没有怨言,腾出最好的房子给报社人员居住,把他们当成亲人。据东焦东队退休教师孙志良说,那时村东这一片,几乎各家各户都住着报社的人。他家的住房条件较好,住着八九个人。何长喜的妻子王竹华说,那时她还年轻,刚结婚不久,报社的人称她大嫂,叫得她还有些不好意思。何长喜把宽敞明亮的北屋腾出来给报社,自己一家人虽然挤在低矮的小南屋,心里也觉得十分舒畅。特别是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更增添了几分骄傲。那时北屋的隔间墙都打掉了,屋里放着铅字架,工人们就在这屋里捡字,晚上要点上大汽灯,排好的版送到安新树家打底型,浇铸铅版。这些版从这里装上毛驴驮运,送到十里外的里庄印刷。村民孙成雪就给报社赶过毛驴。王顺虎家安装着两部电台,少年王顺虎听过耳机说话,这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东队安德顺家住过报社美术编辑李琦,李琦的女儿就是由安德顺的母亲给领大的。几十年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没有断。
1949年3月8日和14日,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分两批从东焦村迁入北京。人民日报社在东焦和里庄的日子里,发刊量达44000多份。用人背驴驮的方式从这里送到各地,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鼓舞着华北广大人民团结奋斗,见证着中国重大历史转折。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时间来到2012年6月27日,我区到北京组织了《人民日报》在东焦老报人座谈会,张磐石、杨沫的后人以及曾经在东焦村《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的姚勤、伊之、林晰、刘振祥等老同志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同年10月,《人民日报在东焦》一书发行。2016年,“人民日报在东焦”陈列馆在东焦西队村一处旧址上开馆,并列为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在东焦西队村各处,不管是村里的老人还是新时代的好青年,大家都对《人民日报》在东焦的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东焦村民高廷良写作《七律・春染东焦》:“曙色凝霞彩凤来,东焦胜地聚英才。人民喜展高姿态,日报荣登大舞台。版面清新传道义,文章犀利荡尘埃。墨香遥寄春消息,风暖桃花九域开。”
“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在学习党史中领悟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敢于担当履职,有所作为。在“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新局、育新机、谋新篇,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